今天为广大朋友介绍的是——印染废水处理工艺
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多变、色度大、COD高、毒性强等特点, 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如直接采用生化法如厌氧(水解酸化)、好氧等对其进行处理, 时常会发生活性污泥受到抑制、生化系统瘫痪崩溃等不良情况.因此, 在实际运行工艺中, 会先采用物化方法即投加铁盐、铝盐和PAM等混凝助凝剂, 通过吸附网捕等方式降低印染废水污染物浓度和毒性后, 再进入生化系统进行处理.但该法存在生化处理能力有限、生化运行不稳定、化学污泥产量大等问题.
双氧水作为一种高级强氧化剂, 通常情况下会对污泥活性造成抑制影响, 甚至导致生化系统的瘫痪和崩溃, 因此在印染废水处理中, 其常与铁形成芬顿试剂, 用于深度处理环节中的染料脱色.
本实验尝试了不同于以往的生化研究方法, 即采用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强化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通过接种城镇污水厂的常规活性污泥, 在淹没式生物滤池反应器(submerged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SBAF)内, 经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生化系统启动并运行稳定后, 在严格控制双氧水投加浓度、投加量、投加频率和投加方式的条件下, 将其投加到水解酸化反应器内, 可显著提高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的生化处理能力, 并提升生化体系的稳定性.本实验分别选取接种种泥、水解酸化污泥和接触氧化污泥, 采用16S rD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对比了各反应器中污泥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明确了各反应器中的优势微生物.该实验验证了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强化处理印染废水具有技术可行性, 且对于未来提升生化系统处理能力和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两个圆柱形反应器主体采用有机玻璃制作, 分别设为水解酸化A段和接触氧化O段, 其内径均为11.0 cm, 高度38.0 cm, 总容积3.6 L, 有效容积3.0 L.反应器内部均悬挂组合填料供微生物附着生长, 外部包裹2.5 cm厚的水浴夹层用于保温.
图 1 本实验的反应装置示意
1.2 接种污泥
本实验接种污泥取自广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的普通活性污泥.接种前, 将污泥静置倒掉上清液后, 空曝3 d消耗污泥中的有机物, 之后将浓缩污泥浓度调节到10 246.3 mg·L-1, 备用.
1.3 实验用水
本实验用水采用人工模拟废水, 其主要成分为(单位mg·L-1):葡萄糖80.0~150.0, 可溶性淀粉120.0~300.0, 聚乙烯醇(PVA)200.0~320.0, 碳酸铵3.0~61.0, 磷酸二氢钾25.0, 硫酸镁20.0, 硫酸锰10.0, 硫酸铁2.0, 活性黑染料5.0~30.0.实验进水水质见表 1.
表 1 模拟印染废水成分
1.4 实验方法
本实验水解酸化污泥和接触氧化污泥培养与驯化, 包括以下步骤.
1.4.1 污泥挂膜阶段
(1) 水解酸化A段挂膜 取3.0 L接种污泥倒入反应器A内, 打开搅拌装置运行5 d, 此期间每天投加适量的葡萄糖, 碳酸铵以及磷酸二氢钾作为营养原料, 当肉眼可见填料上附着污泥呈黑色, 且水洗不易脱落时, 停止搅拌装置后, 将悬浮污泥从反应器A中排出.挂膜完成.
(2) 接触氧化O段挂膜 取3.0 L接种污泥倒入反应器O内, 打开曝气装置运行5 d, 此期间每天投加适量的葡萄糖, 碳酸铵以及磷酸二氢钾作为营养原料, 当肉眼可见填料上附着污泥呈黄褐色, 且水洗不易脱落时, 停止曝气装置, 将悬浮污泥从反应器O中排出.挂膜完成.
(3) 将水解酸化段A出水口与接触氧化段O进水口用泵连通, 形成组合工艺.
1.4.2 生化系统启动阶段
(1) 阶段 配置模拟生化废水进水COD浓度为450.0~500.0 mg·L-1的模拟废水,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淀粉, 葡萄糖, 碳酸铵, 磷酸二氢钾, 使得BOD5:N:P为100:5:1, 开始连续进水, A段和O段的HRT均为12 h, O段DO为2.5~3.5 mg·L-1. 20 d后, 当O段出水COD稳定小于30.0 mg·L-1、氨氮为0.0 mg·L-1时, 阶段完成(该阶段仅为启动环节, 出水水质数据不作为本实验的分析内容).
(2) 第二阶段 配置模拟印染废水进水COD浓度按梯度分别为200.0、300.0、500.0和800.0 mg·L-1的含PVA印染废水, 其主要成分为PVA, 可溶性淀粉, 葡萄糖, 碳酸铵, 磷酸二氢钾, 染料活性黑B150(主要成分Black KN-B), B/C比为0.23, 其中PVA所贡献的COD占比为60.0%, 色度300.0~400.0倍.系统连续进水, A段和O段的水温均控制在30~32℃, HRT均为18~20 h, O段DO为5.0~6.0 mg·L-1.当O段出水COD基本稳定在400.0~450.0 mg·L-1时, 第二阶段完成.该阶段出水水质进行各指标检测.
(3) 第三阶段 调整模拟含PVA印染废水中成分配比, 使PVA所贡献COD占比降低至50.0%, 水质B/C比调整至0.26, 水质总COD维持800.0 mg·L-1, 色度维持300.0~400.0倍.系统连续进水, A段和O段的水温均控制在30~32℃, 水力停留时间均为18~20 h, 待生化系统比较终去除效果稳定时, 即COD去除率70.0%~74.0%, PVA去除率51.0%~54.0%, 氨氮去除率98.0%~100.0%, 色度总去除率约86.0%~91.0%时, 完成第三阶段.该阶段出水水质进行各指标检测.
1.4.3 双氧水投加依据
由于目前暂未找到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处理印染废水相关方面的文献, 因此本实验设计以前期探索工作为依据.
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生化系统运行稳定后, 于当天下午16:00开始在水解酸化段投加了20.0 mL体积分数为150.0 mL·L-1的双氧水(15.0%的双氧水), 流速为0.67 mL·min-1, 投加时间约2.5 h.第二天早上09:00取样前, 发现水解酸化反应器存在严重污泥上浮现象, 且体系局部DO浓度高达30.0 mg·L-1, 当即采取了紧急措施, 关闭了所有进水阀, 将水解酸化体系的污水全部排出, 换成自来水, 之后按正常模拟废水进水, 该生化系统经过7 d后得到恢复(恢复依据为达到1.4.2节中生化系统启动阶段的第三阶段特征污染物去除情况).
当生化系统恢复稳定后, 于当天下午16:00开始在水解酸化段投加20.0 mL体积分数为15.0 mL·L-1的双氧水(1.5%的双氧水), 流量为0.67 mL·min-1, 投加时间约2.5 h.第二天早上09:00取样前, 发现水解酸化反应器内存在少量污泥上浮现象, 且体系DO大于2.0 mg·L-1, 随即停止投加双氧水, 关闭所有进水阀, 将水解酸化体系的污水全部排出, 换成自来水, 之后按正常模拟废水进水, 该节生化系统经过7 d后得到恢复(恢复依据为达到1.4.2节中生化系统启动阶段的第三阶段特征污染物去除情况).
当生化系统再次恢复稳定后, 于每天下午16:00开始在水解酸化段投加100.0 mL体积分数为3.0 mL·L-1双氧水(0.3%的双氧水), 流量为0.67 mL·min-1, 投加时间约2.5 h.第二天早上09:00取样前, 反应器内没有出现污泥上浮现象, DO稳定在0.1~0.4 mg·L-1, 体系运行正常.
因此, 经过前期实验探索, 双氧水的投加条件比较终选取为:体积分数为3.0 mL·L-1, 投加量为100.0 mL, 流速0.67 mL·min-1, 投加时间每天下午16:00, 持续约为2.5 h, 投加频率为1次·d-1.
1.4.4 双氧水协同生化系统启动及运行阶段
(1) 此阶段中, 体系模拟进水成分和浓度, 与1.4.2节中(3) 一致, A段和O段的HRT均维持在18~20 h.
(2) 每个HRT阶段内, 用蠕动泵向A段注入双氧水溶液, 投加条件参见1.4.3节.于每天早上09:00取出水水样, 并对水质的各指标进行检测.
(3) 体系持续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后, 分别在A段和O段的生物膜上各采集一个污泥样本, 送至检测机构(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进行16S rDNA宏基因组测序.
1.5 水质检测方法
本实验水质均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其中, 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NH4+-N采用水杨酸法测定; 色度采用稀释法测定; PVA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pH值和温度采用便携式pH计(PJBJ-260, 上海雷磁)测定; DO采用便携式溶解氧分析仪(JPB-607A, 上海雷磁)测定.染料吸光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1.6 基于Illumina平台的16S rDNA宏基因组测序
分别取反应器A和反应器O中的污泥, 经浓缩后, 冷冻干燥机冷冻干燥, 进行16S rDNA宏基因组测序[19], 其流程如下.
1.6.1 样品抽提与质检
采用离心吸附柱法进行样品DNA抽提, 并用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和ND-1000Nanodrop进行样品质检.
1.6.2 文库构建与质检
通过质检的样品, 用TruSeq® Custom Amplicon Sample Prep Kit进行文库构建, 主要包括内侧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外侧接头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及纯化, 并用Agilent2200TapeStation和Qubit2.0进行文库质检.
1.6.3 样本制备
(1) 通过质检的文库, 按照pooling比例进行混合, pooling后的浓度为2.1 nmol·L-1.
(2) 将pooling样品与2.1 nmol·L-1 Phix Control按照19:1比例进行混合.
(3) 将2.0 mol·L-1 NaOH稀释为0.2 mol·L-1 NaOH.
(4) 将(2) 和(3) 处理结果按照1:1比例进行混合, 室温孵育5 min.
(5) 用HT1将(4) 中混合物稀释100倍, 取420 μL作为测序样本.
1.6.4 上机测序
使用Pair End Flow Cell, 进行MiSeq 2500上机操作, 并运行Pair End(2×100) 标准测序程序.
1.6.5 数据分析
测序程序运行完毕, 对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 去除低质量数据, 得到干净数据(clean data)后进行后续分析; 其次将Paired-end reads拼接为Tags, 并且去冗余, 获取Unique Tags; 然后对Unique Tags进行聚类, 生成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比较后利用生成的OTU进行物种注释、分类统计及Alpha多样性分析.
上述步骤中所使用的试剂、仪器及厂家信息见表 2.
表 2 主要使用的仪器及试剂
二,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体系中印染废水pH变化
pH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生化运行情况.为了验证双氧水对水解酸化-接触氧化体系是否具有抑制或破坏作用, 本实验对印染废水进水、水解酸化A段出水、接触氧化O段出水的pH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如图 2所示.本实验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生化系统启动期(阶段Ⅰ:1~43 d)和双氧水协同生化系统运行期(阶段Ⅱ:44~176 d).在阶段Ⅰ中, 由于实验采用COD阶梯式增长方式启动系统, 在第1 d~26 d时, 印染废水进水pH平均值为7.6, 水解酸化出水pH平均值7.4, 接触氧化出水pH平均值7.4.这是由于水解酸化污泥和接触氧化污泥均处于驯化阶段, 因此印染废水进水、水解酸化出水和接触氧化出水pH没有明显差别, 且分别无显著变化规律.在第27~43 d时, 当印染废水进水pH平均值提升至7.9(由于COD增加而引起的), 水解酸化出水pH平均值降为7.2, 接触氧化出水pH平均值降为7.1.说明水解酸化A段开始产生生化作用.在阶段Ⅱ中, 在印染废水水质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双氧水投加至水解酸化A段中, 该过程水解酸化A段内DO始终保持稳定在0.1~0.4 mg·L-1之间, 且未出现污泥上浮(或死泥漂浮)的现象.此阶段印染废水进水pH平均值为8.0, 水解酸化出水pH平均值为7.4, 接触氧化出水pH平均值降为7.3, 即水解酸化出水pH平均值与接触氧化出水pH平均值接近, 但低于印染废水进水pH平均值.说明双氧水对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生化体系未造成抑制或破坏影响.
图 2 反应体系pH变化情况
2.2 反应体系中印染废水COD去除情况
从图 3的结果可知, 印染废水中COD的去除情况分为两个阶段:生化系统启动期(阶段Ⅰ:1~43 d)和双氧水协同生化系统运行期(阶段Ⅱ: 44~176 d).在阶段Ⅰ内, 生化系统进水COD以阶梯式增长方式启动系统, 即第1~13 d, 进水COD为194.0~217.0 mg·L-1; 第14~18 d, 进水COD为284.0~300.0 mg·L-1; 第19~26 d, 进水COD为473.0~500.0 mg·L-1; 第27~43 d, 进水COD为753.0~823.0 mg·L-1.采用这种启动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通过缓慢改变水质环境, 使污泥循序渐进地得以驯化.此阶段系统COD总去除率比较大可达到71.9%.当该体系COD总去除率稳定维持在62.5%~71.9%时, 将双氧水于第43 d开始定时定量地投加到水解酸化A段内.从图 3中数据可知, 第43~77 d, 水解酸化A段COD去除率从44.5%下降到24.4%, 接触氧化A段COD去除率从57.1%上升到91.3%.其中, 水解酸化A段重点在于污染物质化学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 而不在于其量的去除, 当双氧水投加到水解酸化A段时, 其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强氧化性可协同水解酸化微生物将废水中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这可能是引起COD去除率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产物中的微量氧气可提高兼性水解酸化菌的生理代谢功能.这说明双氧水的投加使得A段的水解酸化能力得以加强, 从而对提高接触氧化O段的生化处理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第77~176 d, 水解酸化A段COD去除率稳定维持在20.6%~26.9%, 接触氧化A段COD去除率稳定维持在88.5%~94.6%.此阶段Ⅱ该反应体系COD比较大去除率为95.8%, 平均去除率为89.8%.
图 3 反应体系COD去除情况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向水解酸化A段投加双氧水, 严格控制其投加浓度、投加量、投加时间和投加方式, 不仅不会出现抑制污泥活性、破坏生化系统的情况, 反而有利于提升水解酸化-接触氧化体系对废水中COD的生化去除能力.
2.3 反应体系中印染废水氨氮去除情况分析
从图 4的结果可知, 印染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情况分为两个阶段:生化系统启动期(阶段Ⅰ: 1~43 d)和双氧水协同生化系统运行期(阶段Ⅱ: 44~176 d).在阶段Ⅰ内, 生化系统进水氨氮以阶梯式增长方式启动系统.采用这种启动方式主要是因为随着进水COD的不断提升, 为保证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质C/N比, 而不断增加进水中的氨氮浓度.此阶段A段出水氨氮浓度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大而持续增大, 其出水氨氮浓度和氨氮去除率时有明显波动, 其中氨氮去除率出现过多次负值, 而接触氧化O段出水氨氮浓度和氨氮去除率在第24 d后开始逐渐稳定, 其出水氨氮浓度均稳定较低水平.这说明前期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加, 会引起系统波动运行.当第43 d开始向水解酸化A段投加双氧水后, 系统进入阶段Ⅱ.随着进水氨氮浓度的不断上升, 水解酸化A段出水氨氮浓度也呈正相关性增长, 其氨氮去除率没有再出现过负值现象, 接触氧化O段氨氮去除率一直保持低水平的平稳状态, 此阶段氨氮比较大去除率达到100.0%, 平均去除率达到96.7%.这说明双氧水的投加对生化体系稳定性是有利的.有研究发现, 双氧水的投加会增加废水中的氧含量, 能显著提升氨氮的去除率,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与之一致.因此, 双氧水的适量投加, 不仅使得生化体系对印染废水中COD的去除能力提高, 对氨氮的去除能力也同样增强.
图 4 反应体系中氨氮的去除情况
2.4 反应体系中印染废水PVA去除情况分析
PVA是印染废水中比较典型的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双氧水协同生化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能力, 本实验从第43 d开始(即投加双氧水开始), 增加了PVA浓度检测.通过对PVA的去除情况影响, 可对双氧水协同生化工艺有进一步深入认识.实验结果如图 5所示.
图 5 反应体系中PVA的去除情况
从图 5结果可知, 在43~53 d期间, 该反应体系经历了短期的适应阶段后, 于第54 d开始, 随着进水PVA浓度的增大, 水解酸化A段对其去除能力呈缓慢下降趋势, 而接触氧化O段对PVA的去除能力不断增强, 到63 d时该段对PVA的去除率达到90.8%.此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 接触氧化O段对PVA依然保持良好的去除能力, 即PVA比较大去除率达到94.4%, 平均去除率为87.4%.这一结果再次证明, 双氧水对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生化处理能力的提升与强化作用.
2.5 反应体系中印染废水脱色情况分析
本实验配置的模拟印染废水进水色度在300~400倍之间.由于色度稀释法存在一定的误差性, 因此本实验通过投加不同浓度的染料, 采用波长600 nm处的吸光度测定变化, 来间接反映该体系中的色度去除情况, 其结果如图 6所示.
图 6 反应体系中色度的去除情况
双氧水在水中会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 可有效降解含共轭双键的发色基团及其他含有复杂芳香环的官能团, 因此当其与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共同作用时, 会对印染废水有显著的脱色性能.从图 6结果可知, 在运行43~113 d期间, 当废水进水染料浓度为10 mg·L-1时, 其水质在波长600 nm处的吸光度为0.26~0.38, 经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A段和接触氧化O段处理后, A段的色度去除能力先处于波动状态, 后稳定持续在70.0%左右, 而O段的色度去除能力先持续增强, 后稳定维持在80.0%左右小范围波动; 从114~176 d, 随着染料投加从20 mg·L-1增加到60 mg·L-1时, A段的色度去除能力呈缓慢增强趋势, 体现出双氧水与水解酸化协同强化作用; 而O段的色度去除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 总体系的色度去除能力有略微下降趋势, 但整体上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在整个这一运行过程中, 反应体系的比较大脱色率为96.3%, 平均脱色率为92.1%.这一结果体现出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方法对色度去除的技术优势.
2.6 反应体系内微生物菌群的宏基因组16S rDNA测序分析 2.6.1 微生物聚类与Alpha多样性分析
微生物聚类分析:利用Qiime挑选OTUs, 将所有相似性大于97%的序列归为一个OUT, 默认聚类方法为uclust, 即一个OUT表示一个物种, 体系中OUT大于4 000, 微生物物种丰富.
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即样品内部的生物多样性, 主要有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 Chao1指数等多种衡量样品物种丰度的指标.这些指数数值越大, 表明物种丰度越大.其中, 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是综合了OTU丰度和OTU均匀度两方面因素多样性指数, Shannon值越大, Simpson值越小, 说明群落多样性越高.
样本覆盖度:是指测序结果占整个基因组的比例.通常将该指标与聚类、α多样性指标的稀释曲线相结合, 用于评价测序量是否覆盖所有类群, 并间接反映样品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当曲线趋于平缓或者达到平台期时则认为测序深度已基本覆盖样品中的所有物种.
为了研究本体系内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特征, 本实验选取3个污泥样品, 分别为接种期种泥、运行期A段反应器污泥和O段反应器污泥, 对这些微生物样品进行聚类与多样性分析, 其OTU数目、有效序列条数统计及微生物α多样性相关的各项指标见表 3和图 7所示.根据指标结果, 本研究中样品曲线基本趋于平缓, 各测序结果占整个基因组的97%以上, 覆盖度高, 证明样品测序量能够准确反映出样品的物种丰度.
表 3 微生物样品的α多样性
图 7 α多样性指标的稀释曲线
2.6.2 反应体系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本实验运行期的A段反应器污泥和O段反应器污泥, 采用宏基因组16S rDNA宏基因测序分析技术, 对反应体系内微生物的菌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 其结果如图 8和表 4所示.
图 8 反应体系内微生物的菌群组成(门水平)
表 4 反应体系内微生物的菌群特性(门水平
从图 8和表 4可知, 通过对比该反应体系在接种期和运行期时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下的菌群结构和丰度变化, 发现不同时期, 不同生化段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有着显著差异.
反应体系在接种期间, 除5.1%未检出或未识别的菌门, 种泥微生物共包括49个菌门, 其中>1%的共有11个菌门(如表 4).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所占比例达到51.0%, 为种泥中的绝对优势菌门.其次, 各菌门根据菌种丰度含量大小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反应体系在运行期间, 除7.5%未检出或未识别的菌门, 水解酸化A段共包括51个菌门, 比接种期种泥多了2个菌门, 其中>1%的共有11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比例分别为27.0%和14.5%, 成为水解酸化A段的优势菌门.其次, 各菌门丰度含量大小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OD1>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OP3>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BRC1)>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有研究表明,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广泛存在于染料废水处理中的水解酸化段, 这两个菌门主要用于染料色度的去除.本研究结果与这些报道结果之间既存在共同点, 也存在差异.
反应体系在运行期, 除6.9%未检出或未识别的菌门, 接触氧化O段共包括30菌门, 比接种期种泥少了19个菌门, 其中>1%的共有11个菌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所占比例分别为18.9%和26.2%, 成为接触氧化O段的优势菌门.其次, 各菌门丰度含量大小依次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BRC1>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TM6).
综上, 水解酸化A段微生物从接种期到运行期, 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这3个菌门所占比例达到51.3%.接触氧化O段微生物从接种期到运行期, 菌群结构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优势菌门主要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这3个菌门所占比例达到53.9%.
三,结论
(1) 将双氧水投加到水解酸化A段中, 投加体积分数3 mL·L-1、投加量100.0 mL、流速0.67 mL·min-1、投加频率1次·d-1, 可显著强化水解酸化和接触氧化的生化处理能力。
(2) 双氧水协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可对印染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其中, COD平均去除率为89.8%;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96.7%; PVA平均去除率为87.4%;染料平均脱色率为92.1%.
(3) 水解酸化A段和接触氧化O段的微生物从接种期到运行期, 菌群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 水解酸化A段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 接触氧化O段优势菌门主要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污水处理设备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010-8022-5898
手机号码:186-1009-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