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污水处理已日渐成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和产业化水平,是防止水体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今后一段时间,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与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污水处理行业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我国水环境状况仍待改善
①河流总体呈现一定程度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以及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9.0%和8.9%。
2015年我国十大流域水体状况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地下水污染状况堪忧
地下水方面,2015年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点总数为5,118个,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水质优良的监测点比例为9.1%,良好的监测点比例为25.0%,较好的监测点比例为4.6%,较差的监测点比例达到42.5%,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8.8%。
2015年全国地下水监测点水质状况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上图来看,水质较差、极差的监测点合计占比超过60%,水资源状况有待进一步的治理和改善。
(2)国内水环境改善具有艰巨性
①用水量及废水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至2014年期间,全国的用水量由5,547.80亿吨增至6,094.86亿吨,增幅为9.86%,与此同时,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由482.40亿吨增至716.18亿吨,增幅达到了48.4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截至2015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6.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相比中等发达国家的80%(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左右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内城镇化、工业化的继续推进,用水量、废水排放量仍将持续增加,其中废水排放量的较快增长对水环境改善构成制约。
②水环境呈现复合型污染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城镇人口扩张引起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化肥的普遍使用,使得废水排放量中的有机物含量显著提升,化学需氧量COD(主要由有机物引起)由2002年的1,367万吨增至2014年的2,294.60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与此同时,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TN(总氮)、TP(总磷)等污染物含量的上升,使得水体污染问题趋于复杂。
除主要污染物的处理与治理问题外,水环境污染的范围由流域污染向湖泊、地表水、地下水蔓延,使得居民饮用水污染问题加剧、综合治理难度加大。
(3)污水处理向高标准阶段发展具有长期性
我国水环境的改善有赖于污水处理、污染整治的综合运用。污水处理方面,国家通过财政及政策扶持,不断促进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2009至2015年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由1,878座增至3,542座(数据来源:住建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25%,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05亿吨/日增至1.70亿吨/日。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虽然我国污水处理设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污水处理水平与全社会关于水环境改善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包括:
①污水处理设施仍存在缺口
根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1.90%、县城污水处理率为85.22%,该数据相比发达国家接近100%的污水处理率仍有提升空间,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缺失的城镇仍有设施新建需求。
②已有设施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污水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即便已有设施满足当下需求,一段时间之后,会重新出现处理能力的缺口。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制约因素,对已有设施升级改造是较为经济、高效的解决途径。
除处理能力不足外,国内污水处理设施还存在处理标准不高的问题。随着水环境质量的社会关注度不断加大、相关法规对污水排放的标准日趋严格,以及新环保法对区域水环境问责制度的建立,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需求日渐迫切。
③深度处理和回用水平较低
我国南方及北方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差异较大,其中南方存在水质型缺水的情形,虽然水体丰富,但受污染影响,自然水体经净化处理后仍难以达到高品质饮用水的状态;北方则存在水源性缺水的情形,自然水体相对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