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恒远谈“污水处理产业的隐痛和困扰”
北京中天恒远:污水处理产业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热烈风光,市场环境还有待完善,不少大型企业虽然上市,也基本处于“温饱”的状态,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痛和困扰产业多年的疑难杂症难以消除,使得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跑马圈地之后,向深度的发展时遭遇瓶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并就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访了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研究员。
实现统一归口化管理
据了解,环保部原来隶属于建设部,2008年环保部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并分别由住建部、水利部、环保局,有时还涉及农业部等其他部门分管,造成功能重叠,并且上下级管理不畅。对此王金南解释说: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多由政府运行管理,相当一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甚至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排污收费等管理难以执行。有的城市排水设施主管部门是建委或城管局或公共事业局,污水处理厂由市政工程处管辖、市政维护处领导、专门成立指挥部或公司进行建设和管理,造成污水处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盲区。因此,他建议,各城市的污水处理和排水设施应该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合作治理污水的行业格局。建议将污水处理管理部门统一命名为“污水处理管理处”,其隶属关系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
市场化竞争不充分
环境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城市污水处理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服务,长期以来在传统经济和公用事业的管理模式下,一直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看待,没有体现出这项服务真正的市场价值。污水处理行业暴露出的诸如建设运行不力、管网建设滞后、配套资金落实困难、企业盈利难等一系列问题,均与行业运行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关。
作为管理型服务行业,首先是政府作为主管部门为污水处理服务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其前提是政府发挥管理者的规划及制度设计职能,保证污水处理设备服务企业正确、有效地行使经营管理职能。
北京中天恒远研究员指出,水不仅是商品,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由于水务服务行业具有公共事业性质,属于民生范畴。目前,我国仅允许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回报率,“保本微利”应是水务行业长期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设定一定的门槛和必须的资质要求,本着有序和适度的竞争原则让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进入污水处理行业。并提出鼓励政府部门购买环境服务。由服务运营的角色转变为监督监管的角色,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可大大节约服务成本。
|